n120662

当年“计划生育”是他提出的,为国贡献不小,却因8个孩子备受诟病。 1951年

当年“计划生育”是他提出的,为国贡献不小,却因8个孩子备受诟病。

1951年6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在这年秋天,马寅初在中南海开会时遇见了毛泽东。在与毛泽东的对话中,马寅初表示:“要兄弟把北大办成一流学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毛泽东笑着回应:“马老,您要我怎样的支持?”马寅初说道:“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主席能批准我点名邀请一些人到北大演讲,您就不要拒绝。”毛泽东当即拍板:“这个好办,我批准了,马老校长,我给您这个‘尚方宝剑’!” 得到了“尚方宝剑”后,马寅初不负众望,邀请了不少党政领导到北京大学演讲,周恩来、薄一波、安子文等重要领导人都曾在北大讲学。在马寅初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焕发了新的生机,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 马寅初出生在江南水乡的绍兴嵊州,这个地方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1882年,马寅初诞生于一个普通的酒馆家庭。由于家境平凡,他的早年并未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和青睐。然而,马寅初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早早地确立了自己的目标:他要读书。他不畏艰难,凭借顽强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踏上了求学之路。 他首先在北洋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之后跨越大洋,前往耶鲁大学深造,最终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马寅初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了教材,并且在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得到教授使用。尽管他在美国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让他在海外大展宏图,但马寅初却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国家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各地纷纷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年轻人多生育。然而,与40年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普遍不高。一边是国家政策的放开,一边是年轻人的踌躇不前,这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人口政策变迁史。 在这场关于人口政策的讨论中,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马寅初。作为新中国最早提出控制人口数量、实施计划生育的学者,他的《新人口论》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位享誉海内外的经济学家,为何会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这样一个超前的观点?而他本人育有八个子女的事实,又为何会成为反对者口中永远的把柄? 1957年夏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这篇论文指出,按照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长率22‰计算,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26亿,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马寅初认为,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势必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在当时普遍持有"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社会环境下,马寅初的观点无异于惊世骇俗。批评之声此起彼伏,有人质疑他的学术观点,也有人拿他的个人生活做文章。最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位提倡控制人口的学者,自己却有着一妻一妾和八个子女。

马寅初在北洋大学求学时,由于经济困难,身体营养跟不上,加上课业压力大,身体一直较为虚弱。然而,到了耶鲁大学后,马寅初决定开始锻炼身体。耶鲁大学有一项规定,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学会游泳,否则无法毕业。 马寅初将游泳作为锻炼身体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空闲时间频繁去游泳馆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游泳技巧越来越熟练,身体素质也逐渐好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游泳成了马寅初的一项爱好。不论是度假还是出访,他总是利用机会去当地的游泳胜地游泳,比如青岛、杭州的海滨浴场,颐和园的昆明湖,甚至苏联的黑海,都是他曾经游泳的地方。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马寅初经常到北大的“红湖”畅游。他有一个独特的绝招,就是能够像躺在床上睡觉一样漂浮在水面上,让路过的师生都感到惊叹。一位北大的校友回忆道:“进入北京大学时,校长马寅初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身体特别棒。尽管当时他已经年过七十,但他的容颜依旧红润,精神焕发。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依然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刺骨的寒风中,他会光着身子跳入冷水中。” 50年代初,马寅初开始关注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在1957年的《新人口论》中,他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观点,并强调实施计划生育的重要性。马寅初认为,首先要依靠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特别是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提议修改婚姻法,倡导晚婚,认为男子25岁、女子23岁结婚是比较理想的年龄。如果效果仍不明显,应该辅之以更严格的行政手段。 195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最后一天讲话时指出,要破除“人多了不得了,地少了不得了”的迷信。他认为,尽管有些人担心耕地不足,但实际情况是,每人二亩五分地已经足够。毛泽东还强调,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的地区不必实行节育,而其他地区可以尝试计划生育。到了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多次强调人口问题,认为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